80后生存调查 一年25万毕业生在穗求职
“80后”广州生存状态调查2
从换工作到换住所,他们的心态都更开放自由
“我想有个家,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……”多年前,潘美辰唱这首歌的时候,中国内地的人们,尤其是当时年少的“80后”,还不太明白拥有一个“家”有多难。20年过去了,当人们终于发现,“我身上背着重重的壳努力往上爬,却永永远远赶不上飞涨的房价”时,一个小小的蜗居,已成为众多“80后”的人生目标。离开城中村,到条件更好的小区里先租个蜗居,以此为基地,在城市里打拼一个未来——这是不少“前蚁族”的过渡活法。
三女一男蜗居三室一厅
lily、stella、芷谨三个年龄相仿的女孩,1998年起,她们曾同在东莞虎门的一家外企服务。2003年后,三个女孩相继辞职。
首先是lily来到了广州,独自租房,搬过5次家,从海珠区搬到番禺区再到天河区;然后是stella,和男朋友阿俊一起来到广州生活;最后是芷谨,去年2月离职,在全国走了一圈后,也回到了广州。
三个女孩重聚,共同分担天河区中山大道某大型楼盘一间三室一厅的租金。每人按照住房的面积承担租金,lily付500元,stella和男友一起付800元,芷谨入住时间晚,住的是最大的房间,要承担1000元房租。
开始时4人一直是同煲同食,未找到工作的阿俊担起了全部的家务活,扫地、擦窗、煮饭……下班后,大家等齐了一起吃晚饭。不过,每晚大餐在lily和芷谨的减肥口号声中结束。
女主角1:lily
年龄:30+
职业:某外企客服
月薪:7000元左右
lily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东莞和广州打拼,先后换了4份工作,每年固定要长途旅行一次,内蒙古、西藏、新疆……每到一个地方她都会租一间小房子,个人的独立面积一般在20平方米以内。
“你想有间属于自己的房子吗?”每当有人问起,lily都会潇洒地说:“不想啊,我觉得四处搬家、住不同环境的新房也很快乐。”但事实上,她虽然不想过早成为“房奴”,但她不知道,自己的抵抗能坚持多久?
从一个“格子”搬到另一个“格子”,她似乎已经习惯了每次搬家时的痛苦,或许当lily拥有自己的房子时,会很快遗忘这种“没有根的漂泊感”。
女主角2:芷谨
年龄:和lily同年
职业:失业中
月薪:正在消磨工作多年存下的最后积蓄
芷谨是个地道的广州人,原本和父母同住在海珠区某小区,为了自由,决定搬出来和朋友合租。“我是本地人,也算有房,但毕竟不是自己的……”今年已经30有几的芷谨,无论在同事、朋友还是家人心中,都是一个“非典型70后”,她会为了长途旅行,突然辞去月薪过万的工作;为了摆脱广州带来的某种心理束缚,会突然花巨资只身一人赴北京学习摄影……
现在她回来了,却迟迟没有找工作,她说自己已经厌倦了日复一日的工作,现在最大的希望是做个自由撰稿人。
女主角3:stella
年龄:刚刚步入30
职业:某外企客服
月薪:“白领工资”——“每月的工资直接用来交各种杂费,那不是白领吗?”
在三个女生当中,stella摆脱合租生活的愿望最为强烈。她男友阿俊为了和她一起,辞去了原来薪金较为丰厚的工作来到广州,目前仍在找工作。阿俊似乎并不在意:“反正慢慢找,找到好的为止。”但stella却在意,因为两人每月的基本生活花费,千省万省也要4000元左右,“不买一件新衣服,不外出看一场电影……”
虽然很想摆脱合租状态,但对于居高不下的房价,stella自嘲道,自己每月存下的微薄工资,再过50年也交不了首期。“两年内,无论是否有属于自己的房子,我都会和阿俊结婚,然后自己租个房子——自己租的房子,有时可以产生‘家’的错觉……”
幸福感与房子捆绑
“每天一睁开眼,就有一串数字蹦出我的脑海:房贷1500,吃穿用2000,人情礼往500,交通费300,物业电梯费100,手机电话费300……也就是说,从我醒来第一个呼吸起,我每天至少要进账200元,这就是我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。”《蜗居》中的海萍是现实生活中多数“房奴”的缩影。
社科院《经济蓝皮书》中的数据显示,中国有85%的家庭买不起房。而此前曾有调查显示,小户型,也就是“蜗居”,最受购房者青睐,而“80后”是蜗居的主力购买群体。
腾讯网的调查结果显示,八成人认为幸福与房子有关;北青网的调查显示,认为“没房子生活就谈不上幸福”和“房子是影响幸福感重要因素”的人共占74.3%;搜狐网调查也发现,认为“感情绝不会受房子影响”的人仅占不到6%。看来,与其说是高房价让年轻人折翅,不如说是将房子和幸福扭在一起的观念让年轻人抓狂。
小区里租房作过渡
对于曾为“蚁族”的“80后”来说,先离开“蚁穴”城中村,到条件更好的楼盘小区中,独租或与人合租一蜗居,不失为一种生活过渡。
大学毕业已经4年的阿戴,正和朋友合租一室一厅。他的想法是:“蜗居在小房里,找一份可以生存下来的工作,然后朝着一个买房梦前进。”
去年年底,广州劳动部门表示,虽然经济回暖,但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,2010年广东省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超过39万人,其中广州生源高校毕业生约4.5万人,与2009年基本持平。广州地区普通高校毕业生约15万-20万人,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广州生源毕业生和2010年在广州求职的外地生源毕业生,预计2010年在广州市求职的高校毕业生将达25万人。
“80后”城市生活成本
以下成本均以没有女朋友、基本不生小病、基本杜绝朋友聚会、极少吃水果、从不打碎锅碗瓢盒……的单身男性为标准计算(单位:元/月)。
广州
房租及水电煤、宽带1100(一般房租都要800,如果一个人住一房一厅大都在1000以上)吃饭600,一般不吃大餐,周末时候偶尔和同事aa制去享受一下,一次50元以下。手机、交通费等150(平时上班有班车坐的),日用品300-400左右。目前,每月花费平均1900左右。
上海
房租及水电煤700-900(合租两室户),交通费100-200(有班车的可免,不含的士),通讯费100(因人而异,但50元是底线),餐费600(未考虑公司有免费工作餐及请客吃饭),其他还有人情往来、充电、娱乐等,总的来说,在上海每月消费1600左右应该是一个参考指标。
北京
房租及水电煤800-1000(合租两室户),交通费200(有班车的可免,不含的士),通信费100-200(各人不同,200比较平均),餐费450(未算公司有免费工作餐及请客)。大致上,在北京每月起码消费2000左右。
从换工作到换住所,他们的心态都更开放自由
“我想有个家,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……”多年前,潘美辰唱这首歌的时候,中国内地的人们,尤其是当时年少的“80后”,还不太明白拥有一个“家”有多难。20年过去了,当人们终于发现,“我身上背着重重的壳努力往上爬,却永永远远赶不上飞涨的房价”时,一个小小的蜗居,已成为众多“80后”的人生目标。离开城中村,到条件更好的小区里先租个蜗居,以此为基地,在城市里打拼一个未来——这是不少“前蚁族”的过渡活法。
三女一男蜗居三室一厅
lily、stella、芷谨三个年龄相仿的女孩,1998年起,她们曾同在东莞虎门的一家外企服务。2003年后,三个女孩相继辞职。
首先是lily来到了广州,独自租房,搬过5次家,从海珠区搬到番禺区再到天河区;然后是stella,和男朋友阿俊一起来到广州生活;最后是芷谨,去年2月离职,在全国走了一圈后,也回到了广州。
三个女孩重聚,共同分担天河区中山大道某大型楼盘一间三室一厅的租金。每人按照住房的面积承担租金,lily付500元,stella和男友一起付800元,芷谨入住时间晚,住的是最大的房间,要承担1000元房租。
开始时4人一直是同煲同食,未找到工作的阿俊担起了全部的家务活,扫地、擦窗、煮饭……下班后,大家等齐了一起吃晚饭。不过,每晚大餐在lily和芷谨的减肥口号声中结束。
女主角1:lily
年龄:30+
职业:某外企客服
月薪:7000元左右
lily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东莞和广州打拼,先后换了4份工作,每年固定要长途旅行一次,内蒙古、西藏、新疆……每到一个地方她都会租一间小房子,个人的独立面积一般在20平方米以内。
“你想有间属于自己的房子吗?”每当有人问起,lily都会潇洒地说:“不想啊,我觉得四处搬家、住不同环境的新房也很快乐。”但事实上,她虽然不想过早成为“房奴”,但她不知道,自己的抵抗能坚持多久?
从一个“格子”搬到另一个“格子”,她似乎已经习惯了每次搬家时的痛苦,或许当lily拥有自己的房子时,会很快遗忘这种“没有根的漂泊感”。
女主角2:芷谨
年龄:和lily同年
职业:失业中
月薪:正在消磨工作多年存下的最后积蓄
芷谨是个地道的广州人,原本和父母同住在海珠区某小区,为了自由,决定搬出来和朋友合租。“我是本地人,也算有房,但毕竟不是自己的……”今年已经30有几的芷谨,无论在同事、朋友还是家人心中,都是一个“非典型70后”,她会为了长途旅行,突然辞去月薪过万的工作;为了摆脱广州带来的某种心理束缚,会突然花巨资只身一人赴北京学习摄影……
现在她回来了,却迟迟没有找工作,她说自己已经厌倦了日复一日的工作,现在最大的希望是做个自由撰稿人。
女主角3:stella
年龄:刚刚步入30
职业:某外企客服
月薪:“白领工资”——“每月的工资直接用来交各种杂费,那不是白领吗?”
在三个女生当中,stella摆脱合租生活的愿望最为强烈。她男友阿俊为了和她一起,辞去了原来薪金较为丰厚的工作来到广州,目前仍在找工作。阿俊似乎并不在意:“反正慢慢找,找到好的为止。”但stella却在意,因为两人每月的基本生活花费,千省万省也要4000元左右,“不买一件新衣服,不外出看一场电影……”
虽然很想摆脱合租状态,但对于居高不下的房价,stella自嘲道,自己每月存下的微薄工资,再过50年也交不了首期。“两年内,无论是否有属于自己的房子,我都会和阿俊结婚,然后自己租个房子——自己租的房子,有时可以产生‘家’的错觉……”
幸福感与房子捆绑
“每天一睁开眼,就有一串数字蹦出我的脑海:房贷1500,吃穿用2000,人情礼往500,交通费300,物业电梯费100,手机电话费300……也就是说,从我醒来第一个呼吸起,我每天至少要进账200元,这就是我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。”《蜗居》中的海萍是现实生活中多数“房奴”的缩影。
社科院《经济蓝皮书》中的数据显示,中国有85%的家庭买不起房。而此前曾有调查显示,小户型,也就是“蜗居”,最受购房者青睐,而“80后”是蜗居的主力购买群体。
腾讯网的调查结果显示,八成人认为幸福与房子有关;北青网的调查显示,认为“没房子生活就谈不上幸福”和“房子是影响幸福感重要因素”的人共占74.3%;搜狐网调查也发现,认为“感情绝不会受房子影响”的人仅占不到6%。看来,与其说是高房价让年轻人折翅,不如说是将房子和幸福扭在一起的观念让年轻人抓狂。
小区里租房作过渡
对于曾为“蚁族”的“80后”来说,先离开“蚁穴”城中村,到条件更好的楼盘小区中,独租或与人合租一蜗居,不失为一种生活过渡。
大学毕业已经4年的阿戴,正和朋友合租一室一厅。他的想法是:“蜗居在小房里,找一份可以生存下来的工作,然后朝着一个买房梦前进。”
去年年底,广州劳动部门表示,虽然经济回暖,但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,2010年广东省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超过39万人,其中广州生源高校毕业生约4.5万人,与2009年基本持平。广州地区普通高校毕业生约15万-20万人,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广州生源毕业生和2010年在广州求职的外地生源毕业生,预计2010年在广州市求职的高校毕业生将达25万人。
“80后”城市生活成本
以下成本均以没有女朋友、基本不生小病、基本杜绝朋友聚会、极少吃水果、从不打碎锅碗瓢盒……的单身男性为标准计算(单位:元/月)。
广州
房租及水电煤、宽带1100(一般房租都要800,如果一个人住一房一厅大都在1000以上)吃饭600,一般不吃大餐,周末时候偶尔和同事aa制去享受一下,一次50元以下。手机、交通费等150(平时上班有班车坐的),日用品300-400左右。目前,每月花费平均1900左右。
上海
房租及水电煤700-900(合租两室户),交通费100-200(有班车的可免,不含的士),通讯费100(因人而异,但50元是底线),餐费600(未考虑公司有免费工作餐及请客吃饭),其他还有人情往来、充电、娱乐等,总的来说,在上海每月消费1600左右应该是一个参考指标。
北京
房租及水电煤800-1000(合租两室户),交通费200(有班车的可免,不含的士),通信费100-200(各人不同,200比较平均),餐费450(未算公司有免费工作餐及请客)。大致上,在北京每月起码消费2000左右。
上一条:
中国青年压力最大
下一条:
职场高级人才如何成功跳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