暑假期间,不少大学生或出于补贴学费,或出于社会锻炼,或出于挣零花钱等目的,利用两个月左右的假期到企业打工。然而,由于大学生社会阅历较浅,生活经验不足,法律知识欠缺,他们时常成为骗子眼中的“猎物”。河南省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少审庭法官结合近年来审理的部分案件,为大学生破解“暑期打工被骗”支招。
莫贪超高收入
提防误入传销
籍贯陕西的小张是南阳市某大学大二学生。2012年7月学校放假后,小张打算打工挣钱买部好手机。一听是暑期工,很多企业都不愿意招收。就在小张一筹莫展之际,同学李某打来电话,称自己找到了一家化妆品销售公司,公司专门招收暑期工,底薪加提成,两个月收入1万元不成问题。
就这样,小张放下电话便带着行李去公司面试。到公司后,小张被收走了手机,还上交了零花钱。随后,便是参加培训,每天都有大师或“成功人士”讲课。接着,小张被诱导着发展下线或向家里撒谎要钱,“入股”分红。这一传销窝点最终因群众举报,被公安机关破获。其间,小张先后以各种理由向家里索要近3000元,全部被传销头目拿走。
法院审理后查明,传销头目陈某等5人以某化妆品公司名义,采用发展下线收取加盟费的方式进行传销活动,共骗取下线成员现金50余万元。法院最终以犯组织、领导传销活动罪分别判处陈某等5人1年至5年不等的有期徒刑。
在校大学生暑期打工如何才能避免掉入“传销”陷阱?“首先要提高防范意识。传销团伙骗人的伎俩说到底就是勾绘出高工资、高提成、高待遇的馅饼,避免上当最基本的常识是要相信天上不会掉馅饼。”南阳市中院少审庭庭长刘雪琴说,另外,在校大学生暑期打工时不能轻信他人。很多传销团伙都以朋友、同学、网友等名义拉人下水,在校大学生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。另外,传销窝点一般散布在城市郊区、都市村庄、背街小巷等地,如果公司声称位于这些地方,一定要小心了。在校大学生还应学会逃离技巧。一旦发现情况不对,一定要果断、及时离开,尽量选择人员比较多的公共场所寻求帮助,如果被困也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给外界传递信号,以便及时被发现。
选对中介机构
避免损失钱财
大学生小明家境贫寒,在高中时就尝试过多次假期打工,不过干的都是发传单、端盘子等活儿。2013年暑假,小明打算找个轻松又挣钱快一点的活儿,可自己没有熟人也没有门路。就在此时,小明接到了一张中介传单,称可以帮助暑期打工学生找到家教、销售、礼仪、公司文员等多种工种,日薪保底200元,但需要缴纳300元中介费。
小明和五六个同学商量后交了钱,便等待中介的通知。刚开始几天,中介确实给小明等人介绍了不少工作,但对方均以不同理由没有录用。眼见半个多月过去,还是没有消息。大家委托小明帮助索要中介费,可中介公司接待人员一听说退钱就急了。开学后,小明等人见追回中介费无望,便到法院咨询。最终,在立案法官的诉前帮助下,中介公司同意每人退还一半费用。
南阳市中院少审庭副庭长褚松龄提醒说,大学生暑期打工,找工作是关键,但很多大学生都是异地求学,往往是人生地不熟,找工作要么通过老师同学介绍,要么通过人才市场或职介所等中介机构。
褚松龄建议,大学生在找工作前要具备一些基础的法律知识,另外就是对自身情况要有一个正确评价。承诺工资高、工作闲的大多不太现实,很可能是就业陷阱。另外,大学生应尽可能选择正规中介公司,最好与职介机构签订中介合同,对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明确,以便发生纠纷后有扎实的证据进行维权。另外,遇到职介机构要求抵押证件、交纳保证金等情况一定要谨慎对待,不要轻易将钱物交给对方,即使需要缴纳中介费也最好约定找到工作后再支付,以确保自己的权益不受损失。